在铜陵万华禾香板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赶制订单。该公司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材料制造环保生态板材。王章志 摄
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生产车间配备余热蒸汽发电机组,将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图为技术人员正在对余热蒸汽发电设备进行检修。潘伟 摄
铜陵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图为位于铜陵狮子山高新区的海亮(安徽)铜业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抓紧生产高效节能精密铜管。刘敏 摄
2024年12月12日,铜冠建材公司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生产线正在运行。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以高炉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作为主要原材料,可替代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用于矿山井下胶结充填,是“以废治废”的典型代表。储著传 摄
铜陵因铜而兴、依矿建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基地。然而,曾几何时,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的高能耗、高污染也一度成为城市成长的“烦恼”。
近年来,铜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抢抓国家级试点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不但有效破解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困,也推动实现城市生产生活全领域的绿色蝶变。
2024年,铜陵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实现了由试点先行到示范引领的巨大跨越。铜陵《固废基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在矿山充填与尾矿处置中的应用》《万华秸秆综合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中心公布的“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央改革办专刊推介。铜陵已7次荣获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优秀,连续3年获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
走进位于铜陵经开区的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双闪”精炼车间,眼前是一片“火热”场景——铜水从阳极炉里涌出,顺着流槽九游app官网下载,进入“中间包”,再分入转动的双圆盘内浇铸,变为实体后经喷淋水降温、过水槽,最终由自动化设备吊起放入重载AGV小车运出。整个流程全部自动化、智能化,冶炼区域清爽干净。
距离“双闪”精炼车间不远,低温热回收系统正在运转。铜陵有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冠铜业分公司经理文燕介绍,这套系统可以将硫酸生产系统以前白白流失的热量进行回收用于发电,这些电量会被输送到电网冲抵电解铜等生产环节用电量,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的同时,还能节约一大笔用电成本。
“这套系统年发电量超1亿千瓦时,推动硫酸产品综合能耗历史性地呈现出负值。”文燕说。
同样位于铜陵经开区的铜陵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则是周边企业的“能源供应中心”,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煤气、蒸汽副产品,外供周边的18家企业使用。
铜陵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在铜陵市的推动下,对接阿里云公司合作打造了“能源管控工业大脑”,通过“唤醒”自身及外供企业数据,实时精算效益最优解,实现了煤气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并且生产和外供更稳定。
聚焦打造循环产业链,做精做强企业“小循环”,做大做实园区“中循环”,做细做全社会“大循环”,这正是具有铜陵特色循环经济模式的生动体现。
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铜陵坚持循环发展引领,以工业领域循环经济为核心,围绕采、选冶、加工各环节,强化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产业延伸拓展,打造产业融合共生、在全国具有代表意义的铜、硫、石灰石等资源循环产业链。同时久游娱乐,,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为抓手,推广“工业大脑”“能源大脑”“智慧矿山”等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低碳化。以园区平台为支撑,大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一园一策”制定改造方案。
铜陵入列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经验借鉴。铜陵经开区、义安开发区先后成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铜陵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引领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铜陵还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市、“无废”城市等多个“国字号”示范试点。
走进铜冠建材公司生产区,只见前来装载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的罐车络绎不绝。该公司负责人朱雷介绍,公司生产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以钢铁、热电等行业产出的高炉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作为主要原材料,经过破碎、研磨、混合后成为一种粉体九游app官网下载,材料,可替代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用于矿山井下胶结充填久游娱乐,。
“经过测算,同等条件下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使用量约为硅酸盐水泥用量的60%—70%,可为矿山充填降本约三分之一。”朱雷介绍,过去三年,该公司累计销售新型低碳胶凝材料113万吨久游娱乐,,协同处置矿山尾矿达到1000万吨,降低碳排放将近139.17万吨,“2024年,我们成功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以高炉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作为原料,加工形成新型低碳材料,这种“以废治废”的模式是铜陵市推进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生动缩影。
在位于枞阳县的铜陵万华禾香板业有限公司车间里,成捆的秸秆堆积如山,被粉碎后的秸秆、枝丫被送入进料口,随着轰隆作响,经过压制等多道加工工序,绿色环保型的板材缓缓产出。
该公司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园项目,引进技术先进的秸秆生态板材生产线,采用创新研制的无甲醛胶粘剂,以稻麦秸秆、枝丫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材料制造环保生态板材。这一创举助力解决了农业秸秆处理难和传统建材能耗高的双重难题。公司禾香板年产量30万立方米,消耗秸秆等农林废弃物40余万吨,年产值5亿元。
铜陵是我国有色工业的“摇篮”,有着一批铜冶炼、磷硫化工等产业企业,在长期的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固废,典型的如:黑色的“铜渣山”、红色的“硫酸渣山”、白色的“磷石膏灰山”。如何破解城市固废综合管理难题?铜陵在抓好控制增量、削减存量的同时,突出抓好产业消化。
铜陵市年产工业固废约1700万吨、日产城乡生活垃圾近千吨、秸秆可收集总量63.7万吨。在具体实践中,该市坚持“吃干榨尽”,在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同时发力,提高产业和城市废弃物利用水九游app官网下载,平,推动实现“变废为宝”。
固废变“金”。聚焦黑山、红山、白山“三座大山”,成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实施铜阳极泥综合利用、有色二次资源回收、矿山新型充填胶凝材料生产等项目,开发出纸面石膏板、水泥缓凝剂、蒸压加气砼砌块等产品,构建“回收—处理—再利用”循环链条,2023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2.62%。该市工业固废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总量比例达100%。
余热变“能”。全面推进钢铁、冶炼、水泥、焦炭、化工等行业余热利用,实施铜冶炼烟气余热利用、金隆铜业余热发电等项目,全市余热、余压、余气“三余”发电装机容量达48万千瓦,占工业用电量的22.5%,每年为企业增加收益12亿元以上。
秸秆变“板”。构建从秸秆到板材的产业化收储利用一体化模式,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建立秸秆标准化收储站27个、堆放转运点212个,年收储利用稻麦秸秆60.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03%,打造出以无醛生态秸秆板为主要产品的家居智造产业园。
垃圾变“宝”。推深做实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推广运行“分好啦”“回收郎”等垃圾分类平台,开辟“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垃圾分类收运专线,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固废协同处置等项目,实现“吃”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是水泥、“发”出来的是电,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焚烧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超10.7万吨。
走进位于长江边的铜陵滨江码头书屋,挑选一本书籍,选择靠近江水一侧的玻璃窗边坐下,既可以沐浴在暖阳下阅读,也可以欣赏怡人江景。出码头书屋,便是由生态护坡、园林绿化、临江步道、绿道等构成的滨江岸线景观。
“这里临江亲江,空气清新,风景秀美,适合散步、拍照、锻炼、阅读。”铜陵市民刘女士说,滨江生态公园是感受长江、品味生活的好地方。
铜陵滨江岸线曾经小码头林立,长江岸线范围内“脏、乱、差、污、破、旧”等环境问题突出。近年来,铜陵先后完成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滨江生态岸线北延伸工程、滨江生态岸线南延伸工程建设,建成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的滨江生态公园、滨江体育公园,让滨江之畔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如今,长江(铜陵段)成功入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与其一岸之隔,铜陵市还打造了黑砂河下游生态岸线整治工程,与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同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以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为核心,补齐资源型工矿城市曾经欠下的环境问题短板,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近年来,铜陵总结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加快在水资源管理、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应用,同时强化水资源约束、污染物排放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能耗“口粮制”,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等,实现生产清洁化、增产不增污。
截至目前,铜陵7个黑臭水体、347家“散乱污”企业、182个港口岸线整治全部完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48%,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1%,城市(廉政主题)口袋公园、天井湖公园和西湖城市湿地公园入选首批长三角城市“公园+”名录。空气质量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10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7年保持100%。
铜陵还以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全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已基本构建起机制完善、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处理的工作体系,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垃圾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更清了、岸更绿了、空气更好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曾经的生产型城市补齐了生活短板,古铜都在新时代实现了绿色蝶变。(李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