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kg开元官网kykg开元官网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张令第一次踏上延河讲师团的宣讲舞台时,讲述了自己和家乡的故事。
9年前,他是一个生活在四川省宣汉县的四年级小学生,那里的高山峡谷几乎构成了他童年的全部世界。直到一群来自大城市的支教大学生走进他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视野。“哪怕是大家一起做手工、叠班徽,对当时小小的我来说都格外新奇。”向记者讲述这段经历时,张令眼眶微红,泛起了泪花。
“正是通过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我才知道在遥远的北京有一所人民大学。”张令也渴望成为那样的年轻人,直到加入延河讲师团,他觉得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发布2023-2024学年“五星学生社团”评选结果,其中位列榜首的就是这支思想政治类社团——延河讲师团。它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理论宣讲社团之一。在成立的短短3年时间里,这支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队伍迅速壮大,如今已覆盖全校各个学院和专业,陆续培养理论宣讲骨干近700人。这些年轻人的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份,先后走进了全国3000余所大中小学,讲述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的奋斗故事。
“如果你喜欢表达、喜欢思考,想要讲出你对家国的关切与热爱,不要犹豫,快快加入我们吧!”这是延河讲师团今年招募纳新的标语。
“大家不仅是在讲述,更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在社团指导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熊宇平看来,这里的每一名年轻人都有理想、有情怀,努力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讲明白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好“党旗下的思政课”。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一群“热血”青年的故事:10余位参与中国成立100周年系列重大活动的青年师生被中国人的精神深深感染。他们彻夜热聊,决定将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于是便发起成立了延河讲师团,吸纳了一大批在全国重大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骨干。
这一天是2021年7月1日,也是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广场隆重举行的日子。延河讲师团创始人之一王声啸曾回忆说,以“延河”命名的灵感来源于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一路走来的光荣历史,同时也象征着新时代年轻人对红色基因的继承和发扬。
延安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起点和精神原点。从1935年到1948年,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陕北公学正是党中央在这13年的历史过程中亲手缔造、亲手创办的。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的大厅里,镌刻着1937年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延河讲师团里的年轻人将这些革命前辈们称之为“那一大批人”。
2022年4月25日,习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作为在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言的唯一的本科生代表,王海蓉在现场分享了自己担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的经历。这一天,是她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之后,王海蓉便加入了延河讲师团,如今已成长为第三任团长。
“我希望大家能永远记得这份传承的意义,也希望我热爱的祖国永远‘群英堂堂’。”在谈到加入延河讲师团的初衷时,王海蓉的眼里有光,自信且坚定。
延河讲师团审稿委员会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生薛思齐介绍,延河讲师团的“讲师”们在主题选择和稿件撰写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帮助大家从青年的视角出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思考与感悟。比如,《谁主沉浮:历史选择中的一大代表》《复兴青年说:我所见证的历史时刻》《延安精神:从青年到青年的传承》等代表性宣讲主题,从社会热点到历史纵深,从个人成长到国家发展。
去年,为了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延河讲师团吸纳众多新鲜“力量”,组建起了一支“延河朗诵队”。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支队伍就打造出了《我们从延安走来》《抗美援朝家书》《吴玉章》等系列原创朗诵节目。其中,很多隐藏的细节设计都体现了“传承”。
对该校法学院本科生、延河朗诵队队长周渝航来说,他最喜欢的环节是《我们从延安走来》的结尾部分——11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队员需要共同完成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朗诵。朗诵接力从高年级的博士生开始,然后按照年级顺序,依次传递给下一名队员,直至大一新生。
“党和人民永远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我们希望这种闪光精神能够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周渝航说,这个小细节体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ky开元官网,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在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伍千里”带领的穿插七连ky开元官网,一举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这位英雄就是志愿军27军80师239团2营4连连长李昌言。在一次面向小学生的宣讲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学院本科生、延河讲师团成员樊玉琳向小朋友们分享了李昌言的故事。
当樊玉琳讲到李昌言多年来从未主动提及自己的功勋往事,许多细节连他的家人都不甚了解时,小朋友们都自发地站起来敬礼。还有的小朋友找到樊玉琳,问道:“李昌言老英雄是中国党员,我们怎样才能加入中国呢?”
樊玉琳被孩子们的真诚和纯真深深打动。她突然意识到,宣讲不仅是传递历史和精神,同时也在播种下一颗颗信仰的种子。
过去3年,延河讲师团探索打造思政教育朋辈课堂,助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他们的宣讲内容包括“二十大·这十年”“新思想·青年讲”“延安情·陕公魂”“五史·家书”“领袖·初心”“英雄·榜样”“时代·青年”7个系列主题,并打造了116门精品课程。
讲师团的同学们认为,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并形成了面向大中小学不同年龄特点的“讲故事-讲道理-讲理论”螺旋上升。比如,讲师们在河北阜平为马兰花合唱团的小朋友宣讲《五四运动中的青年故事》,在内蒙古自治区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六小学的同学们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和我们这一代》,对小学生“讲故事”;在沈阳为参加军训的沈阳二中同学宣讲《从〈觉醒年代〉看书生意气与青年担当》,在重庆为高二同学宣讲《如何走出成长的困境》,对中学生“讲道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讲《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确立”》,在山东大学宣讲《共话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大学生“讲理论”。
从内蒙古兴安盟到新疆阿勒泰,从中小学课堂到军营一线,这两年王海蓉的宣讲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在每一段旅程中,都有一个细节让她倍感温暖和振奋:无论在哪个地方,每每讲到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之处,即便是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学生都会立刻安静下来,变得全神贯注。“这是宣讲的魅力,也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力量。”她说。
延河讲师团的每一份宣讲稿件都由大家反复打磨而成,每一次宣讲之前这些年轻人都要进行数次演练。起初,樊玉琳认为宣讲是将知识传递给听众的单向“输出”过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领悟到,每一次精彩的宣讲背后,都离不开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刻的理论理解。这个过程,她称之为“输入”。为了全面提升讲师们的理论素养和宣讲技巧,延河讲师团建立起了“四会一讲”青年人才培养转化机制,包括集体备课会、专题培训会、经验分享会、读书交流会和课程试讲等形式。
2022年11月22日,李昌言逝世。这一天,樊玉琳的心情格外沉重,她默默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英雄走好”。“那一刻,那段历史、那些英雄仿佛从书本上跳跃出来,变成了与自己处在同时空的人。也许,曾经那些听过宣讲的小朋友,也会这样。”她说。
第一次登台前拟定宣讲题目时,张令考虑了很久,他突然想到自己目睹了家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深刻理解一个大山里的孩子,如何通过教育帮扶的力量,实现自我超越。“为何不讲一讲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他心想。
站上宣讲台的那天,张令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向年轻人分享说:“这就是我亲身感受到的党的温暖,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关怀,得益于前辈的奋斗。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新时代的‘那一大批人’。”时至今日,张令依旧清晰地记得台下那经久不绝的掌声。
王海蓉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历练,这些讲师大多会选择持续在基层一线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发光发热。有人成为前往祖国边疆、深山老区、乡村街道的实践者;有人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成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研究者;还有人在毕业后担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从事党史文献研究等工作。
周渝航怀揣着成为“那一大批人”中一员的梦想加入了延河讲师团。他觉得,每个时代都会孕育出自己的英雄和先锋,大家在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他说:“无论未来是在学术领域深入研究,还是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我都愿意努力成为那个在时代洪流中留下印记的人。”
对延河讲师团而言,寻找最生动、最真实的故事是开展宣讲的核心。为了捕捉这些故事,延河讲师团还组成“红色故事采风小组”走出校园,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横跨16个省级行政单位、包含超过200份文字与视频材料的“红色故事素材库”。此外,他们打造了以亲身感受讲述家乡变化的“返家乡”模式、结合所学专业解读党的政策的“青年讲”模式、以自身经历讲述奋斗故事的“在现场”模式、以调研见闻讲述发展成就的“走基层”模式等理论宣讲“工具箱”,并据此编写了《青年宣讲共享教案》,让青年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有温度。
熊宇平说,延河讲师团更像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青春的力量,“同学们既有‘两个大局’的关怀,又充分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经历,用真挚的情感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讲述青年奋斗的故事,这才使得宣讲更加生动和感人。”